leyu
隐藏式门把手等“伪创新”被严管技术狂奔需系紧“安全绳” 日期:2025-05-14 06:14:44          浏览:167         来源: leyu
返回

  “史上最严汽车安全监管风暴”的政策组合拳,直指近年来行业盲目追逐“科技感”而忽视安全本质的乱象。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占比为70.5%,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带动全世界汽车工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随着新能源车行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厂商开始一直在升级旗下产品、增加配置、更新系统,这本应是消费的人和厂商双赢的局面,然而,却滋生了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

  2023年以来,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接连发布十余项汽车安全技术标准,覆盖隐藏式车门把手、OTA升级、智能驾驶宣传、动力电池安全等领域。

  这场被称为“史上最严汽车安全监管风暴”的政策组合拳,直指近年来行业盲目追逐“科技感”而忽视安全本质的乱象。

  “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车企必须对用户生命负责。”政策制定者明确表态,所以当政策、技术与客户的真实需求形成“三角平衡”时,汽车产业的竞争焦点早已从“谁的故事更炫”转向“谁的承诺更稳”。

  5月8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将填补对隐藏式车门内把手等规范不足的空白。

  其实就是相比传统门把手的“突兀”,直接“收”进车身的门把手更显科技感。正如某车企董事长所言,隐藏式门把手唯一的作用就是风阻确实有可能减少了一点,但几乎能忽略不计。一网约车司机吐槽现在的车门把手设计不实用,“拉20个人最少得有12个人整不开,我还得给乘客开门”。

  所以隐藏式门把手美则美矣,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衍生出大量问题。例如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

  上述问题带来了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如: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断电现象,使电动式外门把手、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碍:无明显、统一标志,增加紧急状况下的操作难度。

  此次公开征集意见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规定了汽车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安装要求、隐藏式车门内把手和应急式车门内把手的标志要求、电动式车门外把手的防夹要求与试验方法、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的强度要求与试验方法、电动式车门把手的动态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

  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司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从救援逃生角度,应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的基本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

  随着《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推进,汽车门把手的设计将会得到更标准规范的外在约束,有望从追求科技感转向安全优先。

  近年来,汽车行业掀起了一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从自动泊车到城市领航辅助驾驶,从语音交互到整车OTA升级,车企不断用“颠覆性体验”吸引消费者。

  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近期发生的多起事故凸显了当前汽车智能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系统性风险,这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还对公共安全和个人权益构成威胁。

  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L2级辅助驾驶新车上险量达1309.4万辆,渗透率57.3%;搭载智能网联功能的新车占比超90%。车企将智能化作为核心卖点,宣称“无人驾驶事故率仅为人工驾驶的十分之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指出:“部分企业夸大宣传,导致消费者过度依赖智能功能,埋下安全风险隐患。”目前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当前国内量产智能车仅达到L2级辅助驾驶,驾驶人仍是责任主体。

  不过,不少车企的宣称并未重视这一风险。此前,部分厂商为抢占市场,营销模糊“辅助”与“自动”的边界,通过“全场景”“零接管”等线”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消费者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无人驾驶,产生认知偏差。

  这种认知偏差,使得部分驾驶人对辅助驾驶认知不到位,误以为“辅助驾驶=无人驾驶”,开启辅助驾驶功能后做出玩手机、睡觉、聊天、吃东西等危险行为,不仅违反了道路交互与通行安全法律和法规,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此前3月安徽德上高速的小米SU7事故中,三名女大学生开启小米汽车辅助驾驶智驾功能后,车辆因施工改道识别失败,径直撞上隔离桩引发爆燃。

  “小米车祸事件可以说是一个引子,由此暴露了行业的一些问题,比如关于智能驾驶的法律和法规跟不上、车企为了销量搞营销、夸大宣传等。”业内的人表示,过度宣传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汽车销量,从而给企业创收,但宣传内容却不一定可以100%实现。

  近日,工信部紧急叫停了车企对智能驾驶功能过度宣传的现象。会议再次明确智能驾驶的宣传边界,更以“安全第一”重塑了行业价值坐标。

  对于此次工信部发文,业内外一致认为整顿行业的乱象,对智能驾驶的健康发展有非常好的作用。但加强监管并不代表智驾研发“降速”。“并不是说对车企的研发进行监管,只是对车企的营销进行监管,所以智驾的研发应该不会受影响。”

  而在新的监管框架下,智能驾驶也将告别野蛮生长,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新阶段。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智驾技术的信任,也将推动我们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200万辆,但伴随销量飙升的是全年385万辆的召回潮。其中,去年因电池问题召回的车辆达29.5万辆。有车主描述:“买电车就像开盲盒,电池可能是最大的雷。”

  工信部对外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并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国标首次提出因内短路发生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如果说过去的电池标准是“及格线”,新规直接划定了“生死线”。

  据悉,新国标包含了7项单体测试和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项目。具体来看,这24项标准项目中,除了“过充电”“外部短路”“温度循环”这三项,其余项目均进行了修订或增加。其中,快充循环后安全、热扩散以及底部撞击这3项为新增或重要修订项目。

  北京市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新国标以“零自燃爆炸”强制终结行业侥幸心理,安全性能成为核心决策因子,推动新能源车转向“安全信任驱动”,提升消费市场对新能源车产品的购买和使用信心。

  “新标准倒逼车企强化电池防护(如机械抗冲击设计、热失控预警系统),间接降低保险费率,形成从安全性能提升到使用成本下降,再到市场接受度提高的良性循环。”

  毫无疑问,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比拼。新国标的出台也将引导汽车市场从无序“内卷”逐步回归产品维度的高质量竞争,而消费者将成为安全标准升级的最终受益者。

  从发布电动汽车电池新国标,要求升级为不起火、不爆炸;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且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拟出台标准规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

  “可以说,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制定,既是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及时修正,也是对我国优势产业蒸蒸日上的保驾护航。”

  业内有经验的人指出,给予创新必要的成长空间,同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为科技发展系好“安全带”,这有利于形成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争夺市场占有率,而非单纯依靠价格战或营销手段。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上一篇:浙江一乐土回应男人疑未系安全绳蹦极:已做安全措施因为匆忙跳下员没及时反响

下一篇:丽江小黄长出了“萌萌的”小耳朵?是隆冬里的“暖暖手套”!

leyu
  • 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大槐镇工业区建设路7号
  • 网址:www.htjxsbzz.com
  • 电话:0750-7276088/7276018
产品中心
友情链接
leyu
Copyright © leyu粤ICP备19033496号